教育频道编辑:
曾丽、君萍、王晓澜
舫昉、冯健、徐宏波
电话:64032233转
2649、2661、2682

新闻 教育 留学 人才 生活 图片 商店 绿网

教育主页 | 招生俱乐部 | 高考 | 考研 | 英语 | 自考成考 | 远程教育 |
 

在线调查

  假期“黄金周”您最感兴趣的培训项目是:
英语
计算机
体验式培训
职业技能、资格
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
    

频道推荐

频道热点
江苏:今年高校招生22.8万人
江苏教育厅长解读新高考方案
北大状元谈高考语文攻坚复习
填报高考志愿今年三大特点
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更多>>
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江苏省镇江市第九中学 张风雷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应对策略

    近来笔者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在我校的作文讲学,觉得获益非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高考作文可谓极为关注,确实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从既往的高考作文命题来预测200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以及寻找应对之策略,应是今年高考前夕的热门话题。

    一、认真研究近三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

    (1)为什么要研究近三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

    首先,研究近三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其对预测200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例外。从既往的高考作文命题来预测未来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第二,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不等于应试教育。还是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蛮干是不行的,目标不明、方向不对、思路不清、方法不当,没有动点脑子,便又成了高考作文漫画“挖井”的再版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水平是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第三,高考作文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纵观1999年-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1999年的作文试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也要好好的审审题。一方面从学生作文的角度来审题,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试题如何下口;另一方面从批改教师评分的角度来审题,批改教师会怎么样来给我们的学生评分;同时还要研究国家高考作文的政策导向。据说国家高考作文的政策导向有三大命题原则“不犯忌,猜不着,有话说”,命题的指向性思维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创新能力和言语的表现能力。

    (2)1999年的高考作文突出表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1、1999年高考的大作文在文体上有一定的突破性。以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是给材料的大小作文的形式,语文教学专家分析1998年的高考作文时说“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想象和思维的基础能力上,突出记叙的能力和描写的能力,尤其是高考的大作文在文体上有一定的突破性,除诗歌、小说、戏剧而外,对文体不加限制”。这样就给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高考作文教学上以一定想象空间。

    2、1999年的高考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能力。考生看到1999年的高考作文有那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1999年的高考作文则又在1998年的基础上,使那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更加旗帜鲜明起来,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1999年高考作文的开放度、自由度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从199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要求来看,出现了“可以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样,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无怪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在我校讲学时惊呼:“不是可以想象,而是大胆想象,这个‘大胆’二字不得了。”

    作文试题可谓显示了其空前的大度性、灵活性、宽松性与创新性的精神。

    4、199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作用。这样它就对1998年以前的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方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指明了方向,的确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作用。199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功不可没。就“可以大胆想象”这一点讲,它是高考命题作文的要求,我们有时都有一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不是在和我们考生在开玩笑,然而它的的确确是真的,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说是“让你想象,可以想象而且是可以大胆的想象”。

    5、1999年高考作文张扬了文学的个性,张扬了人的个性,张扬了文明时代的个性。一个“可以大胆想象”真是石破天惊,高考作文试题这种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我们曾几何时见过,笔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以为:它张扬了文学的个性,张扬了人的个性,张扬了一个文明时代的个性,它对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起着推动作用,正如教育专家所说,它的确可以考出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文学的素养。这不禁让人想起晚清作家龚自珍的一首小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但同时这个“可以大胆想象”又不是让人瞎想胡想或者是胡思乱想,瞎想胡想或者是胡思乱想自然是行不通的,它是让你去“植根生活的沃土,呼吸文学的养料,伸展文学的翅膀去飞翔”。

    (3)2000年和2001年的高考作文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

    首先,200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充满了哲学的睿智和丰厚的生活底蕴。200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它直接地延续了1999年开放性的命题思路,充满了哲学的睿智和丰厚的生活底蕴,这样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说充分地检验了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了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它暗示了考生可以从现实生活直接选材引文,从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让考生的思想和思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文学的生花巧笔碰撞出闪烁夺目光辉、充满人性的思想火花。

    其次,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集开放和严谨于一体。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有如是评价:第一,认为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了对作文内容的限制;第二,认为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仍有多种文体可供学生来选择;第三,认为审题的难度有所减小,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检验。总的印象是,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集开放和严谨于一体,让考生有话可说,防止了内容过于宽泛失当。

    二、回顾22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

    1、作文命题所含哲理简析一览表

    年度 类型 试题 试题所含哲理简析

    1980 材料 读《画蛋》有感 量变与质变关系

    1981 材料 谈《毁树容易种树难》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1982 命题 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个人与集体,矛盾对立与统一

    1983 看图 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去挖 成功与失败的矛盾

    1984 材料 对中学生作文之苦,教师批改之难的看法 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转化

    1985 材料 给《光明日报》的一封信 主体与客体关系

    1986 材料 树木·森林·气候 个体与群体、事物之间普遍联系

    1987 材料 就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与文章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988 命题 习惯 破旧与立新关系

    1989 材料 为解除朋友填报志愿的困惑写封信 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

    1990 材料 就"玫瑰花有刺……"联系实际写文章 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整体与局部

    1991 命题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内因与外因关系

    1992 材料 根据马路上踢碎玻璃的材料写文章 现象与本质,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

    1993 材料 根据父子(女)有关梧桐树皮肃落的对话写文章 旧与新、新陈代谢

    1994 命题 尝试 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

    1995 材料 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写文章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1996 看图 《给六指做整容手术》/《截错了》 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997 材料 根据三则材料对问卷调查的两种回答展开议论 个人与集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1998 材料 根据材料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

    1999 材料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用辩证唯物论分析问题

    2000 材料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全面的观点

    2001 话题 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2、对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进行总体走向分析

    (1)认真分析22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高考作文通过不断变革与发展,命题的思路逐渐的清晰,形成了一个的体系,尤其是1999年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已经形成了大致稳定的格局,话题作文已渐成气候,它代表了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一个方向。据何永康教授介绍:高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江苏教育是这一命题作文形式的始作俑者,后来“话题作文”也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的认可,2001年的高考作文正式出现了“话题作文”的提法,由此确立了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出现下列的特征:

    第一,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从内容上讲,将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检验与考查,这种命题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作书呆子,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二,重视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检查。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作文同样渴望创造性思维。当创造性思维的藤蔓不断延伸的时候,它必将结出璀璨创新之果。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无一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更是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作文体裁形式有所放开,内容有所限制。学生发挥空间加大,同样的体裁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文体不限就可使用自己熟悉的文学样式来表现。例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除诗歌以外,其它的文体都可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12年所学的全部文学知识用于高考作文,表现出了空前的创作自由。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必须写什么像什么,记叙就是记叙,议论就议论,放开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第四,对作文的语言表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的意思,天才与蠢驴表达出来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优秀的高考作文也应当是语言的艺术,也会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去征服评卷教师的心灵,从而获得高分。例如四川一考生的《我诚信,我美丽》。

    (2)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性思考阶段。80年代,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高考作文大都提供一则哲理性、寓意性强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大都需要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写作时也往往需要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论证,展开议论时常用穷征博引的论证式,要求论证充分、说理严密。如1980年至1989年的试题。

    第二阶段:关注生活阶段。1990年至1997年,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高考作文大都提供一则生活化、现实化的材料,审题立意时一般只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思想、伦理、生活常理,追求论述的具体性和针对性,重在一事一议,就事论理,常采用具体而微的分析式,要求抓住要害,深入剖析。

    第三阶段:思维创新阶段。到了90年代后期,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998年至2001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连续四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像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类“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像,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写作模式的“反叛”。

    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我们认为,这种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很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只是写作要求恐怕不会像现在这么宽泛)。

    三、200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应对策略

    要说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应对策略,首先要了解一下新“高考写作说明”,了解一下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的概念。基础等级分基本要求是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④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⑤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根据高考的性质和时代的需要提出来的,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其目的就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到高等院校去,因此发展等级分有有利于优秀人材的脱颖而出。高考作文的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等级分为50分,发展等级分为10分。据何教授介绍,2002年高考作文可能是一二类作文的基础等级分最多为50分,而发展等级分必须符合下表要求,一个档次至少为3分,最多为10分,而且基础等级分必须达到一定及格线才有资格获得发展等级分。

    (一)如何让学生拿足基础等级分。   

    1.审题要准确 。高考作文更注重对人才的筛选。不进行作文审题,就无法确立一个起跑线,因此准确审题极为重要。审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关键词。审题已经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几乎是“年年考前谈审题,岁岁考后话走题”。虽说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已大大降低,但每年总还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审题上出现失误。众所周知,一旦“走题”,60分的作文可就考砸了。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要逐字逐句地读材料和“要求”(或“注意”)。搞清题目要你写什么,怎么写。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要做到“四自”: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意、自择文体。

    2.文体要明晰 。考生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展露自己的个性特征。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为什么要放开文体?为创新思维,为发现人才,为了让学生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文学表现样式,绝不是不要文体。这一点很要紧。《考试说明》讲得很清楚:“符合文体要求”。面对不拘文体的作文,要想到哪些是自己擅长的文体;一旦确定好文体后,必须做到“规范”,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绝不能搞成“四不像”。

    3.内容要充实 。高考作文要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它对内容和材料的要求:一是思想性,二是时代性。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首先材料要真实,不能杜撰。以前有个笑话,一个考生杜撰自己是孤儿,其文章也的确催人泪下,评卷也有意给之高分,但一调查发现此人父母健在,纯属杜撰,结果可想而知。其次,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材料要力争新颖独到,尽量避免大众化、雷同化。一定要多积累一些鲜活的写作素材,即具有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的写作素材。

    4.语言要通顺 。高考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既不同于作家创作,也不完全同于社会书面语言交际,它只是一种测试书面语言表达的手段。如果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审题上的障碍越来越小,内容多半贴近考生实际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相对提高。但从考场作文来看,错别字多、话语不通、意思含混、思维不清、条理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得在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首先做到通畅,进而做到语言完美。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力求做到用词准确、贴切,富于变化;可试着用些叠词,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可用些四字格,两两相对,形成语言的匀称和谐之美;还可巧用些幽默风趣的词句,引用名言佳句,适当用些文言典故;还可注意句式的变换,综合运用整句、散句,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语言鲜亮起来。

    5.书写要规范 。书写要力求规范、工整、美观。字如门面,做到了便会“锦上添花”,做不到则会“雪上加霜”。  

    (二)如何让学生拿到发展等级分。

    请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有关“发展等级”的表述:(见图)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有关“发展等级”一览表

    深刻    丰富    有创新    有文采

    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d材料丰富;e形象丰满;f意境深远。 g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h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i有个性特征。 j语句生动,句式灵活;k善于运用修辞手法;l文句有意蕴。

    1.辩证思考,追求独到发现。 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而要去发现一点其他考生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对同一个事物(问题),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来思考,要正面看,反面看,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上边看看,下边看看,就是要用两点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也就是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2.理性思考,力求见解新颖 。平时注意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运动与静止、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也就是要求平时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要让考生“眼高手不低”,即眼界要高一些,认识水平、理论水准要高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

    3.讲求文采,创造文章亮点。“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文采多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考场作文时,我们的头脑中一定要有十分清晰的作文要求:“有文采”。一是要合理灵活地选用句式,或对偶,或排比,或反问,或长短,或整散。对偶句式整齐划一,富有音乐美。尤其是对联,上下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即使只用于文章的题目,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二是要灵巧地使用修辞方法,或比喻,或夸张,或对比。在作文中灵巧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分数一定会高出一个等级。

    4.敢于突破,展露写作个性。 要敢于突破一些“框框”、“套路”,但要把握两点:①考场作文求创新必须在审准题的条件下进行,不能不顾作文条件的限制肆意求新;②观点求新首先要正确,材料求新必须先准确。创新不等于胡编乱造,不等于胡说八道。考场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分。首先要选择考生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展露自己的个性特征。其次应当考虑构思的创新。构思最好能打破常规或时空限制,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第三要在内容上出新,运用新鲜的、紧贴时代脉搏的材料,抒写独特感受,再加之奇特又合乎情理的想像,自然就会达到“有创新”的标准。


摘自 人民网 2002-6-13(J-02)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