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留言 论坛 信箱 投稿
编辑制作:
  羽心 叶紫 丝雨
  青竹
电  话:
  64032233转
  2423、2662
新闻 教育 留学 人才 生活 图片 商店 绿网
人才主页 培训俱乐部 人才快讯 求职招聘 职业生涯 名人名企 随身律师 猎头人 归国创业
在线调查
  假期“黄金周”您最感兴趣的培训项目是:
英语
计算机
体验式培训
职业技能、资格
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
频道推荐
 
热点文章
上海求职:机会多 门槛高


    新华社电 上海,我国最大的经济都市。于是,300多万流动人口加入到这座城市1300多万固定居民中谋求职位。找工作几乎成了上海各种人群共有的话题。每天在城乡各种就业服务机构和网络上发布的成千上万条招聘求职信息,意味着不管是对大学毕业生、公司“白领”,还是对国有企业工人、甚至离土的农民,随时准备找工作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处境和常态。只是对不同的人来说,找工作有的意味着根本的生计,而有的则意味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寻梦。

    韩欣的故事:“回国以后,我闲了半年”

    “从去年底回国到一个月前正式上班,我等了整整半年。”27岁的韩欣目前任教于上海一家外语培训中心,教授学生“雅思”考试的阅读和写作部分。去年12月,韩欣从瑞典隆德大学硕士毕业,毕业论文被一贯挑剔的瑞典老师评为“优”等。他语言天赋极佳,除了英语,日语和蒙古语会话也能应付。在一般人眼中,这样的留学生在上海找份舒心的工作易如反掌。刚回国的两三个月里,韩欣通过报纸和互联网了解招聘信息,然后寄出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

    “有时候坐在电脑前一个下午,就可以发送20多份求职电子邮件,但都石沉大海。”韩欣改变策略,参加了一次招聘会,却只呆了半个小时。“场面实在太混乱了”。一些小公司的代表显得态度诚恳,但韩欣说什么也不肯“屈就”;知名公司展台前自然是人头攒动,招聘人员却只是冷冷地推过一张个人资料表,要求他填写并回家等消息。“其实留学生高求职要求使得他们的求职路变得很艰难。因为他们担心找不到那些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别人就会在背后说你白留学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重。留学生还有一个突出的难处,就是信息不畅。”

    韩欣有一个留学英国的同学,回国以后仍然要到母校毕业分配办公室的公告栏中查看就业信息。韩欣的第一次求职面试闹了笑话。今年6月里最热的一天,一身笔挺的韩欣准时出现在面试单位门前,但他发现门口悬挂的竟然是一个幼儿园的牌子。幼儿园领导连声对韩欣说抱歉,表示像韩欣这样的人幼儿园用不起。6月下旬的一天,“海归”韩欣终于在上海找到他生平第一份固定工作。

    浙江一家报社记者李东的故事:“总有一扇门为你敞开”
 
    到上海之前,李东是浙江一家报社的记者,半年之前刚刚提了记者部主任助理。但因为女友来了上海,李东开始了在上海的求职征途。初到上海,李东的心气和黄浦江边的东方明珠一样,高得要命。“当时觉得,上海的机会这么多,肯定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但第一次求职就给他上了一课。他应聘的是一家杂志社的中层岗位。经过一次面试、一次笔试,就再没有消息了。他说,“那次海阔天空大谈一气,其实是匆忙上阵,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简历也做得特别粗。”有一段时间,他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一家理财杂志招聘工作人员,进去一看,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家杂志社把一些版面承包给了一家广告公司,而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出去拉广告。“熬了一个月,没一天痛快日子”。手里捏着用劳动部门相关条款争取来的一个月工资1300元钱,李东的眼泪硬是憋在了心里。长达3个月的时间,他每天就呆在家里干三件事:买《前程周刊》,找招聘信息;做饭,等女友下班回来一块吃饭;余下的时间就是跑到小区篮球场打球,拼命发泄自己。去年12月,上海新闻系统召开大型人才招聘会。这一次,上海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两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上海一家媒体的录用通知书。

    正式上班之后,就赶上春运报道。他一头扎进春运市场,一搞就是40多天。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上海市春运工作报道先进个人。前不久,李东和女友还在近郊买了一套房。李东对上海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座城市确实有数不清的机会。也许有的门关闭了,但总有一扇门是为你敞开的。”

    下岗职工沈柏根的故事:“4050”人员的面包房

    每天早晨8点,上海浦东大道巨野路口的“麦香西饼屋”总会准时开门。46岁的店主沈柏根手下的店员,就是她的妻子、女儿,现在又多了两名雇工。沈柏根和妻子都曾经是“4050”的下岗人员,很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在上海,使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再就业被叫做“4050工程”,他们人数最多,找工作也最难。沈柏根能够把“麦香西饼屋”开起来,也得益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4050”人员举办的再就业培训。8年前,沈柏根曾经盲目开过一家五金机电经营部,两年后血本无归。1999年5月,街道创业社的同志劝他参加就业培训班。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就业指导中心第三期创业班。在那里他学的是经营管理。与此同时,他又在上海贸易学校报名参加西点培训班。边读书边酝酿开业。半年里沈柏根走出课堂就蹬着自行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看了100多家门面房,直到最后把店址定在浦东大道上。

    创业培训班的老师为他作了贷款担保。“麦香西饼店”早上开门1个小时内客人最多,上班族经过这里常常有人要订蛋糕,下班时顺路带回家。“一般每天都有五六个订单。”订户不光是小区居民,还有附近的医院、学校和一些企业,附近一家幼儿园的点心都是麦香店提供的。每天晚上10:30面包房打烊后,沈柏根还要研读专业技术书籍。沈柏根父女都是中级西点师,现在一起在读高级西点师培训班。“我们打算明年考出技师执照,这相当于西点行业的工程师。”

    乡村求职者的故事:一个镇就有五千多人找工作

    近日,记者赶到青浦区练塘镇农民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已近中午时分。但底楼的大厅里依然有五六十个当地女青年排队等候着求职面试。中心主任说,上午最多时有200多人排队。那一天是青浦区最大的日资企业美蓓亚在练塘招人,消息一传开,凡多少符合点条件的都来了。

    应聘者依着次序进入那间面试的小间。一名女青年递上了高中毕业证书。美蓓亚的招聘人员前后翻了翻,在纸上写了几个英文词:“STARTANDSTOP”,问那女青年识不识。那女青年看了半天没吱声。“高中毕业,应该认识这几个字。”“时间长了,已经忘了。”“登记表上你填的月收入要求是1000元以上,但这次招聘的工种一时还达不到。”“无所谓。”“三班制没问题吧?”“没问题。”求职者一个个都带着希望离开了。一个月之后才能等到是否被录取的消息。中心主任说,练塘现在有5000多农民需要在农田之外找工作。青浦已在所有乡镇建起了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农民可在那里登记求职,接受培训,得到推荐,参加用工企业的招聘。40岁的戚引新已在练塘工业区内一家外资沙发厂找到一个固定的缝纫工的岗位,每月有1000多元钱。这之前,她已经应聘了10多家企业,都因为她年龄偏大没有被录取。这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她以前曾在村里皮包厂做工的经历帮了大忙。

    记者手记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上海就业市场机会不少,门槛也不低。

    在供与求的磨合中,“毕业分配”、“从一而终的单位人”、“农民是天然就业者”等等观念都在快速转型,种种利益结构都在调整之中。不管每个人的承受力如何,他们都得直面随时准备进入市场找工作这样一个现实。但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这个市场更公平,每个人的社会保障更坚实。

摘自《新闻晚报》(R-05)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