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留言 论坛 信箱 投稿
编辑制作:
  羽心 叶紫 丝雨
  青竹
电  话:
  64032233转
  2423、2662
新闻 教育 留学 人才 生活 图片 商店 绿网
人才主页 培训俱乐部 人才快讯 求职招聘 职业生涯 名人名企 随身律师 猎头人 归国创业
在线调查
  假期“黄金周”您最感兴趣的培训项目是:
英语
计算机
体验式培训
职业技能、资格
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
频道推荐
 
热点文章
人才市场,应是经济晴雨表

 
  据初步统计,今年1.3万广州生源毕业生中,近3000人已到市直单位报到;另有2000人左右已到省直单位就业;2000余人分流到广州市四个区市(花都、增城、从化、番禺);约1000人往珠江三角洲就业,剩下逾5000人或已经就业尚未办理就业手续,或暂不就业继续升学深造,或已经在劳动部门办理了劳动用工手续,或仍在观望选择。总的来看,广州生源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8月3日,由南方人才市场承办、《南方都市报》协办的“广州市2002届高校毕业生夏季专场招聘会”在广州赛马场拉开序幕。本次夏季招聘会我省首次以“网站+媒体+招聘会”的形式,向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化、数字化的求职服务。吸引了超过170多家企业到会,为逾5000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超过1500个就业机会。

  这次“补招”性质的招聘会不仅为广大尚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平台,更为可贵的是,它还探索了一条新型的人才招聘路子。各方人士对本次探索性的招聘形式赞不绝口,一些人更是对以后人才市场的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广州市人事局局长潘潇:人才市场应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这几年广州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上入世后很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因此人才将会受到加倍重视。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关系,今年广州大学生就业率并不高,很多毕业生不懂得如何介入。

  我想,通过这种专场招聘会的方式,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在现场寻找工作机会。因为供需直接见面会比较活跃,两个主体到位也方便市场沟通,形成反应快速的互动关系,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次夏季招聘会共有170多家企业到会,他们提供的逾5000个就业机会主要面向广州招聘,当然也不排斥其它地区的毕业生。从今天的场面看,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目前的供需情况表明了人才的“金字塔”局面:中端市场(主要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最大、猎头次之、低端市场(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最小。我希望整个“金字塔”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地基”,使广州作为一个中心能更好地向四周辐射。

  值得高兴的是,广州在人才市场规范方面做得很好,像这次招聘会,由政府部门管理组织,直接审批民间中介机构、同时设立人才开发处监督市场,随时关注投诉,从力度上、信誉上都可以保证。

  当然,除了现场的政策咨询服务、人才测评服务、求职增值服务,招聘会的特色服务也是吸引众多人参与的重要原因,包括人事代理(调动档案以及一系列配套服务)、单位挂钩以及后期跟踪(通过网络、猎头发布人才信息)等,这些因素给应聘者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大的就业空间。

  最近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措施,规定大学生可以缓两年转移档案,大大减轻了就业压力。

  万联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严亦斌:人才市场将走向常年在线、个性化

  现代的人才市场有两个走向:一是从季节性变成常年在线;一是逐渐转向个性化。这次举行夏季专场招聘会适应了市场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从社会角度看,一方面它为毕业生打开了更多的就业窗口,有利于企业查漏补缺,使企业与应聘者之间建立信息对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哪些专业过剩、哪些专业急需,有利于高校指导中心根据统计数据,更好地指导高校扩招。

  但是,由于这是初次尝试,大公司、银行等机制比较活跃的企业来参加的还是很少,这需要一个认识与转变的过程。

  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盛南方:才市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广州市目前有一部分待就业毕业生要走向社会劳动市场,而我们还要面对2003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为此,与其静观不如主动解决问题再举办一次招聘会。我们认为可以改变以往采取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招聘会的单一方式的弊端。

  另外,我们中心还委托南方人才网策划了2002届至2003届应届毕业生就业系列服务的方案,尝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高校毕业生服务体系。这也是以后才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抒己见 找工难还是找人难?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找工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应聘者来说,单位准入门槛高,可选择范围缩小,人才市场不多、竞争惨烈,是他们的“难言之痛”;对于招聘者来说,应聘者心态不好、综合能力不强、对自己定位不准,是他们“不能承受之轻”。

  随着国内人才市场的不断开放。现在大家都有共识,“找工”不单是“找”工,还应是“选”工。但要实现双向选择,就要求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有充分的对话、沟通,以及大家适当的妥协。如果应聘者一味埋怨“找工难”,招聘者一味痛斥“找人”难,那么人才市场的“交流平台”作用就形同虚设了。

  在本次招聘会上,我们虽然也不乏听到这类“不和谐”的声音,但也听到一些建设性的声音。

  万联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严亦斌:从今年我们参加的几个大型人才招聘会来看,我感觉这届毕业生素质明显下降,基本趋同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前是自然鱼,现在是饲料鱼,规模生产,没有自己的味道了。

  这个问题不能说全是毕业生的错,企业、高校、社会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毕业生,要想在人才市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必须做到:第一,要认清自己,也就是定位。要全面了解信息,脚踏实地,结合自己的优弱点确定就业方向,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否则会摔得很惨;第二,应聘材料求精不求多,除了一些关键信息,再加上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够说明自己的过人之处的资料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有含金量高的证书,那就最好不过了;第三,心态不要浮躁,职业生涯还很长,需要一个放松而细致的规划。

  广东乐华空调有限公司人事部李先生:从专业分析形势来看,我觉得人才就业基本上不成问题,只是很多人心态没调整好,高不成低不就。毕业生刚从学校出来,还是白纸一张,虽然有知识基础,但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较薄弱,所以可以考虑先找个单位锻炼锻炼,“骑驴找马”,在运动中提升自我,把握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陈小姐:我个人认为造成目前毕业生“找工难”的现状,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高校和企业方面。

  从高校来看,近年来无计划的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急剧下降。高校其实也是生产产品,要对学生负责,就得保证产品有人买。因此,如果没有品牌,就要有特色。专业调整设置应该更市场化一点,紧跟市场,突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跟着别人走,在一棵树上吊死。

  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注重的是学校、文凭,他们不够“宽容”,他们想到的是我招的人第一时间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没有考虑到一般刚毕业的人在融入社会、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企业发展应该首先考虑与员工发展对等起来,用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在招人的时候多注重潜质的培养,为人才负责,也要提供一个氛围,让个人和谐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暨南大学学生处张老师:我个人认为,要解决毕业生分配难的“老大难”问题,社会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多点开设好像这次夏季招聘会这样的专场招聘会,挖掘多条渠道,搞“优生优育”;另外,政府多建立一些平台,让学生除了定期的人才市场外,在其他时候都有信息参考;中介机构能多做些公益事业,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我相信,这样,毕业生“找工难”的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的。

摘自《南方都市报》(R-05)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