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留言 论坛 信箱 投稿
编辑制作:
  羽心 叶紫 丝雨
  青竹 冬泥
电  话:
  64032233转
  2423、2662
新闻 教育 留学 人才 网络 军事 生活 社区 图片 商店 绿网
人才主页 人才快讯 求职招聘 职业生涯 培训考试 名人名企 随身律师 猎头人 归国创业
2002年浙江省首届高层次人才洽谈会1月26日在杭州梅苑宾馆举行,有100多家单位招聘高级人才。  中国科技馆定于每月第三个周六下午2时至4时30分定期邀请著名科学家举办公益性科普报告会。欢迎参加!  中关村科技人才市场每周三定期举办人才洽谈会,地址:白石桥路甲7号(320路农科院站)海淀科技大厦7层,咨询电话:68944234。欢迎参加!
在线调查
  目前的职称考试和评定,暴露出不少问题,您认为:
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已经没有存在必要
由用人单位决定
不大好说
频道推荐
 
热点文章
需求缩水求职退烧
人才大市场今年“闪了腰”

李旭红

    换东家,找工作,又是一年人才流动高峰时。1月19日—20日,由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北京人才大市场”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然而,一向以规模、信誉著称的大型综合招聘会却在今年首显颓势, 需求“缩水”,求职“退烧”, 大型招聘会迟早淡出市场的预言正在被逐渐应验。

    人才大市场今年“闪了腰”

    19日一大早,记者兴冲冲地赶往国展,一如那些满怀希望的求职大军,毕竟,这是一个由几家颇具实力的官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主办的一次大会,一年仅一次。自199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6届,共吸引了9461余家用人单位参会招聘,64万余人才到场求职。2001年,“北京人才大市场”的感召力更是达到了巅峰,一次大会就囊括了国展的全部展馆,参展位数达2500个,参展单位达2158家,参会人数突破了15万。

    当记者随着四面八方的人流集合至国展门前时,却意外地发现,大市场火爆的惯性戛然而止。八张桌子一字排开、每桌3至4人的售票阵容显然是对大会过于乐观的一种准备,往年乘火车甚至坐飞机前来赶场、挤出一身汗方能买到一张票的盛景已一去不返,一些结伴而来的求职者并不急于进场,而是先买一张票,索得一份招聘目录,先探个虚实,有的干脆在场外圈上几个单位,派个代表进去投上两份简历了事。

    进到场内,也一反过去摩肩接踵、挤得透不过气来常态,除外企8号馆还有点大型招聘会的气氛外,其它5个馆均显得有点儿冷清。十点多,当记者不由自主地感叹这一冷场现象时,身旁的一位组织者说:“高潮还未到呢!”而另一位连续操持了几届大会的长者却似有预感地说:“唉,去年这时候早都水泄不通了!”的确,去年人满为患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持续不断的疏导人流及广播找人的声音。这种逛人才大市场也能闲庭信步的悠然确是出人意料。

    一位不到十点就打算退场的王先生悻悻地说:“没几个象样的单位,能跨越那几个屈指可数知名外企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大会,也就是投个简历而已。不来怕吃亏,来了又后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这种感觉的人绝不在少数。

    外企馆虽有较旺的人气,却也今非夕比。外企服务集团的王小平经理也一脸遗憾地说:“去年一个通知下去,公司呼啦啦就来了,招展时间刚刚过半,展位就爆满了,今年同期却只落实了1/3的展位,招聘单位也少了40%,最后不得不请一些老客户前来捧场,最终也只落实了200多家。”记者发现,一向挤得满满当当的外企馆今年也有了不少的填表区。

    一如往年,前来招聘的西门子、施耐德、GE医疗集团、朗讯等知名外企大多财大气粗,展位一租就是6个、10个的,展台设计也很精美豪华。虽然,人们并不怀疑他们努力招徕中国高层次人才的用意,但大屏幕上声情并茂的企业文化宣传,更让人确信这是他们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向中国市场渗透的有力手段。西门子人事总监博德先生坦言:“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早在1872年就已开始,130年后的今天,中国更开放了,我们看好中国的市场,也青睐中国的人才,我们的大门永远向勇于进取且有坚实专业背景和熟练业务技能的人才敞开,目前,上海已成为西门子除德国以外员工最多的城市。”

    不到四点,广播就响起了退场的提示。这时,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高级人事专员仍在忙碌,她甚至放弃了与记者的谈话,去迎接一位迟来的应聘者。她告诉记者,现在国外大公司都在裁员,本以为是招才的大好时机,不想,招聘计划远未落实。当记者火速赶到1 号馆时,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展位。一位工作人员以为我是求职者,惋惜地说:“晚了,别人早撤了!”再看其它四个馆,门都已经关了。

    “骡马”大市缘何失宠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型招聘会缘何在市场化就业渐成气候的今天凸现颓势呢?

    王经理分析认为,这固然与IT泡沫破灭、世界经济放缓有关,但也引起了我们对大型招聘会的反思。十年前,我们就开始办这种会了,当时,大众的市场意识还比较弱,正是这越办越火的招聘会,让人们认清了路要自己走、工作自己找的就业形势。这种招聘会虽尚未到寿终正寝之时,但其作用已明显减小了。也许,它的历史使命快要完成了。

    在人才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供需双方可以凭借的求职招聘手段是越来越多了。相形之下,这种被喻为“骡马”大市的大型招聘会的劣势也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曾经火爆,是因为刚刚迈进市场的供需双方饥不择食,他们用人急迫,求职心切,遇有政府主办、资信较好的这种大会,无不心向往之。正是看好信息量大且能见面洽谈的优势,供需双方才如此的乐此不疲。

    然而,这种大会从一开始有回避不了的局限性。由于过于拥挤混乱,供需双方实难有效沟通。一个展台,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密不透风,但凡递一份简历,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根本不可能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即便是诚心揽才的招聘人员,也无法招架这种一谈就是一天的阵势,只好先囫囵吞枣地收下简历再说。由此,应聘者大多不惜血本地打造简历,专业设计,用纸考究,装祯精美,有的甚至附上了写真集,目的在于留住眼球。一般来说,一份简历少则七八元,多则三四十元,再加上着装打扮及车票门票,花上几百上千元“赶场”是不稀松平常的事的。作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是因为他们深信,机会总是有的。然而,多数简历是石沉大海。渐渐地,他们对大型招聘会的热情衰减了,日趋理性的就业心态更使他们认识到,背着简历满处跑只会事半功倍,参加专指度更高的校园招聘会、专场招聘上要务实得多,多发几个电子邮件,不费吹灰之力,也能捞到个好机遇,何乐而不为?

    对于绝大数多企业来说,如果不是紧缺人才,也没必要劳命伤才来凑热闹。毕竟,参加一次这样的大会,不仅花费不菲,而且很耗精力,结果却未必有大收效,常常是急需的人没招到,无用的简历收了一大撂。记者发现,参加这种大型招聘会的企业最想招的多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这些高端人才在市场上原本十分抢手,他们根本无需到大市场来抛头露面,自有机会送上门去,这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人做过专门的调查,去年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签约率不到2%。

    此翻前来招聘的北京中亚石油化工集团的陈先生就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拟招总经理助理、策划总监、销售总监各一名,但前来应聘的多是没有经验的学生,能达到岗位素质要求的应聘者少之又少,看来,想从大市场招精英是不现实的。”

    的确,在招聘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有必要根据具体的职位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通用人才,完全可以用在报纸上登招聘广告或在网上发招聘信息的方法来预约人才,省时省力。对于稀缺人才,恐怕还需借猎头之力了,毕竟,猎头公司能提供非常专业化的服务,佣金虽贵,却是省不下来的。拿这次大市场到会的企业来说,多一半是不知名的公司,到场招聘,最大的用意怕是为了增加亲和力吧。而参加过多次这种大会的联想、清华同方、摩托罗拉等名企却没有露面。据我所知,他们不是没有“纳新”计划,而是采取了一些更合适的招聘方法。

    可见,不能充分交流、成交率低是大型招聘会上招致非议的根本原因。时有发生的场内秩序失控、学生财物遭窃、简历被当场丢弃等负面现象,就不能不让此类大会的形象大打折扣。人越多越好、只要能赚钱的大会更是令供需双方切齿痛恨。有人甚至预言:“再这样搞下去,招聘会非变成求职‘噩梦’不可!” 难道大型招聘会真的到头了吗?

    事实上,即便是对大会病诟最多的学生也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办与不办,而是如何规范与加强管理的问题。毕竟,在充分的就业网络信息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招聘大会仍不失为了解职场信息的有效平台之一。不以赢利为根本目的、切实有效地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是大型招聘会得以生存的惟一条件。

摘自人民网(R-02)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