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有独特气质的城市,才是迷人的

——世博会苏州论坛的启示
本报记者 彭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1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城市是有气质的。去苏州采访上海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路上,车窗外“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不断闪过,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把中国江南水乡风韵渲染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苏州的气质:古朴、典雅、温婉、灵动、写意、内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基、血脉与灵魂。有气质的城市,才是迷人的。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的城市,大多在飞速发展中割裂了与自身历史文化的血脉联系,站在高楼大厦间仰望,风格雷同、面貌相似,单调乏味,常常一时间难以分辨。被格式化了的城市,不是我们向往的魅力家园。

    过去是未来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围绕这一问题,苏州论坛上,与会嘉宾作了深入探讨与反思。

    直击中国城市文化三大怪现象

    “上面这张图是文化名城长沙,下面这张是兰州,多么相像?有人说很好看,城市发展了。但我说很难看,一大堆乱七八糟。以前兰州绝对是兰州,长沙绝对是长沙。”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拿出两张图片作对比,怒斥当前“千城一面”的“城市病”。

    阮仪三教授对中国历史城镇的保护与规划有深入的研究。他参与抢救保护了山西平遥,江南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等古镇,使之免遭“建设性破坏”,并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地。

    “中国大概有2000多座历史古城,这些历史古城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城市非常有特色,北京就是北京,拉萨就是拉萨,西安就是西安,苏州和扬州虽只隔一条江,也绝对不一样。但由于我们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求新、求快,造成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阮仪三痛心疾首地说。

    除了“强暴旧城”外,阮仪三随之剑指中国城市文化另一怪现象:盲目克隆欧美——“中国的民居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到处盛行欧陆风,威尼斯花园、德国城、法国城、威尼斯小城等等,这是对中国传统特色风格的不自信”。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可随着很多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被大规模拆迁,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建筑,被大量平庸建筑、西式建筑所取代,只剩下丽江、大理这样为数不多的古城,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去朝圣。

    阮仪三指出,“伪造古董”是中国城市文化第三大怪现象。他拿出另外两张图片,哭笑不得地说:“汉高祖的故里沛县,建了一个汉街。要知道,‘街’这个概念到了宋代才有。把汉和街放在一起,不懂历史、不懂文化。还有这个牌坊,牌坊到了宋代才有。这种假古董的东西比比皆是。”

    一方面,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又以“保护性开发旅游”为名大兴土木,伪造古董,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过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拨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

    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已现良好开端

    有学者说,“世博会150年来看的都是展品,看的都是技术,从今年开始看的都是文化。”不错,从上海世博会中,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在城市最佳实践区,488平方米的苏州案例馆,便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主题作了精彩展示。

    “保护古城就是尊重历史文化,延续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始终怀着敬畏的态度,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论坛上,苏州市市长阎立介绍,为保护古城,苏州于东西两翼开发了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又在南部、北部建设新的城区,将古城中的工业企业全部迁出。

    “在古城内,我们把建筑物限高为24米,并保持了古城的主题色彩‘黑、白、灰’三种基调。新建的公共设施,比如公交站台、城市路灯等,也都延续传统风格,按照传统手法和技艺营造城市景观,体现古城的文化元素。”阎立介绍,多年来,苏州一直坚持不懈地贯彻着这些原则和做法,他说:“只有加强古城保护才能实现文化传承,祖先留下的遗产并非只为今日的人们所独享,更要传之久远。这正是我们不遗余力保存古城风貌的宗旨所在。”

    “上海的历史距今已有6000年。在当代上海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是整体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城市文化品格、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上海世博会顾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上海的豫园、外滩建筑群,便是近年来这方面的成功个案。

    豫园建于明嘉靖38年,占地两万平方米。通过保护,已恢复了明清时期的老街风情,还逐渐恢复了园内的剪纸、糖人等传统工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发扬。而通过功能置换与保护修缮相结合,有“万国建筑”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也基本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此外,上海还保护了100多条历史街道,这一点也走在全国的前头。

    前路仍然多艰,努力还要继续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现在共计110个。应该说,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我们国家很早就重视了,但我们和欧洲相比,仍非常落后。”阮仪三说,在1840年,法国就已经有了历史建筑保护法,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和文物法打混仗打在一起,很多问题说不清楚”。

    相较于立法,多数地方政府的文化自觉,当前也还需要大力提升。“苏州保护得好,是因为历届苏州政府有这样的观念。有这样的观念,就能够保护住。但还有很多城市不愿意拿钱保护老城区,而欧洲是拿很多钱来保护的。”阮仪三说。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也提到地方政府的观念问题:“看看这几年中国的城市,多数发展的只是一些广场、绿地、水景,一些官员认为这是他在任期内的政绩,并没太多考虑城市的历史。还有的地方,本来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没有问题,但是有开发商的利益在里面,就干扰了政府的决策。”

    与地方官员的文化自觉同样重要的,还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民众的保护意识日渐加强,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保护意识可能还远远不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举了一个简单例子:“中国游客在游览参观时,经常喜欢在古建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可爱护公共财物,这几乎是一个最低起点,就不要说更高的保护古建筑了。”

    如何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智利康塞普西翁省比奥·比奥大学副教授贡萨洛介绍说,智利政府拨专款给各学校,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和城市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从小让这些学生接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育,以此来达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持久”。

    “对城市文化建筑的意识要从小抓起,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民对城市文化建筑的认同感。”贡萨洛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