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旅游周刊
在“间隔年”,可以对自己进行重新认知,可以对生活
进行另一番体验,可以磨炼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

每个人都需要“间隔年”

实习生 王玖霞 张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1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CFP供图

    “我打算工作半年到一年,然后攒足了钱,去体验‘间隔年’。”燕子是华南农业大学大四的学生。毕业前夕,当同学都忙着写简历、跑面试时,她却一场面试也没有参加过。燕子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广州的青年旅舍当前台,今年3月成了青年旅舍中国总部的一名正式员工,可是她已经快耐不住办公室里朝九晚五的生活了。

    西方青年中早已盛行

    “间隔年”(gapyear)是由西方青年旅行方式演变而来的概念,主要指青年学生在升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间隔年’的概念源于欧洲,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青年都在推动着‘间隔年’文化的发展,至今依然在欧洲盛行,而且也传向了美洲(特别是北美)。”《迟到的间隔年》一书的作者孙东纯介绍。在西方,青年对“间隔年”这一概念已经耳熟能详,但在亚洲国家,它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

    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

    “目前,国内‘间隔年’文化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孙东纯说。

    其实,中国很早便有与“间隔年”意义相通的概念,譬如游学、壮游、毕业旅行等。“古时提倡青年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近些年,‘行万里路’的壮游精神似乎消失殆尽了。”网友“水妖”告诉笔者。而“间隔年”概念的传入,似乎是青年人体验旅途、社会和人生的一次新契机。

    孙东纯可以说是国内“间隔年”概念的最初推动者。2006年12月1日,孙东纯带着2.1万元人民币走出了中国。“从原来计划的3个月走到13个月,从原来计划的一次印度旅行,变成一次横跨亚洲,途经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旅行。一路上,我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他根据自己13个月的亲身经历,写成《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首次正式将“间隔年”旅行概念引入国内。“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他说。

    《迟到的间隔年》的出版,让众多热爱行走的青年朋友跃跃欲试。因为欣赏和赞同“间隔年”的理念,“水妖”自发联系2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划组建了致力于推广“间隔年”文化的网站——间隔年旅行网,网站于今年2月10日正式上线。“水妖”告诉笔者,建立网站“只是希望国内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起包,到校园以外的地方去获得历练;希望中国青年亦能在行走中丰盈自己,学会担当”。

    中国式“间隔年”

    “有个英国的朋友,在高中升大学的时候向学校申请延迟入学,利用6个月的时间在超市打工攒钱,后面6个月用赚到的钱到东南亚旅行做志愿者。”“水妖”说。在国外,“间隔年”主要以旅行为主,通常结合做义工(志愿者),也可以打工赚钱或者换食宿。

    “水妖”对于“间隔年”的理解代表了国内许多青年人。他认为,“间隔的时间并不必须要一年,可以是两个月或者两年。其形式和活动也不固定,其间你可以采用你所愿意的任何一种形式来度过。有些学生把时间都用在旅行上,有些则用在工作或做义工上,而更多的则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间隔年”当中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的选择,就是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趋势,是投身于全球教育,居住在当地人家,进行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社区服务和独立学习,这种形式多存在于印度、中国、摩洛哥和巴西等国家。

    孙东纯认为,国内外对于“间隔年”的定义是有区别的,但他认为,“有机会参加国外的义工工作增加自己的阅历是好的,旅行拓展自己的视野是好的,概念和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多知道一些积极的信息并参与进去。”

    给人生一次“跳出来”的机会

    “对我个人而言,它让我找到了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孙东纯告诉笔者。他认为“间隔年”可以是对自己的重新认知,可以是对生活的另一番体验,可以磨炼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

    但是,要迈出那一步,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主要是家庭的原因吧,还有资金。”燕子说。她曾试探地和一个阿姨交流“间隔年”的概念,对方却极力反对。于是她决定先不告诉爸妈自己的打算,让“间隔年”真正变成“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于路费的问题,有了一万多元存款的她说,“我的路费虽然不多,但如果按一天花费100元来算,我也可以走100天了。”

    如“水妖”所说,“间隔年”并不是学生们拿着父母的钱到外面走马观花地旅游,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去提前体验社会,通过旅行来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能力、责任感、人生观等,学习很多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而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会辞职或者休假去体验“间隔年”,因为他们的确需要一个“间隔”期,从忙碌焦虑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使身心能得到休息和调理。

    “体验‘间隔年’不是流浪,不是过放荡的生活,间隔完了最终是要回归自己的生活,我们仅仅是过一段短暂抽离既定生活轨迹的日子而已。”“水妖”告诉笔者。就像《为什么要有间隔年》那篇文章所说:“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给一次‘跳出来’的机会,或许就得到可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