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为德之本育魂魄 就业之道变通途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学子铺就成功之路
2010-03-13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院长王国生亲自为学生毕业就业送行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学生进行文艺表演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演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渤海大学培训学院运用《道德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价值观教育。

    走进渤海大学培训学院,那种和谐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之风倍感亲切。目睹这所学校的风采,走过二十余年的岁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学子铺就的成功之路,为学子绘就的一幅幅宏伟蓝图,为他们放飞的每一个希望与梦想,又触发了笔者再次全面挖掘他们所创造的种种奇迹。

    走进学院,聆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寻觅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总会被他们的那种执著不已的办学精神所感动,总会为这所学院运用“国学”理论塑造学子魂魄,为其终身发展奠基所震撼。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辽宁省锦州市。建院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族之魂为本”的办学宗旨,把学生就业作为办学的最终检验标准,创造了“没有过硬的才能难就业,没有过硬的人品难以长就业”的办学特色,收到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

    育人篇——学生就业是检验办学质量的最好标准

    “保障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才能和人品”,这是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他们为什么敢于说为每一个学子都能够顺利就业奠基?原因就在于这所学院所培养的每一名学子都具有“尊道德、重才能、不畏劳苦”的精神境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基就是:这所学院一直倡导的“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所乐者,民亦乐其乐”的教育思想发挥了最佳效能。

    一、孝字起航思感恩,先公后私尽责任。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多年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向学生传授人生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程。作为一名学子要想肩负起重大的使命,追求远大的理想,就要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坚强地克服人生旅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既不为一时的挫折、失败所动摇,也不为一时的小利而迷失方向,只有从灵魂深处具有先公而后私的坚定信念,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当年,在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政策时,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就做出快速反应,成立了就业办公室,提出了“就业、再就业、长就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形成了“才能不硬难就业,人品不硬难以长就业”的深邃理念,为学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接受市场的监督与检验指明了方向。

    那么,渤海大学培训学院提出的“孝”字起航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因为从孝起步,是决定人生的关键,是人生之道的起点。该院深化道德教育从孝字起航是从国学开始的。他们引用《孝经》里孔子和学生的谈话,启发学生育人先育德的重要性。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讲,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什么道理吗?孔子的学生回答:学生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就是以这样的教育方法,引导人、塑造人、培育人,使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到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最终建功立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二、甘为乐民之所乐,愿为家长解忧思。当今社会人口结构决定着该院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然而,独生子女除了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外,也有的学生滋生了娇生、骄气等不良习惯。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破解这一令家庭社会担忧的难题,他们独辟蹊径将孔子提出的“孝”的三大作用“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运用到独生子女教育中去,使青年学生懂得感恩与责任,以亲情唤醒良知、唤醒道德,使学生深入理解“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的道理,做到“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增强了修德的自觉性。

    所以,学院提出了“有道德才会有前途”的理念,指导学生修德养性。作为教育专家的王国生院长还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戒独”的主张,即改变个别独生子女恃宠而骄、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现状,进行“鸟入群,木入林”的集体主义教育,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于怎样引导独生子女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这所学院首先从教独生子女学会做人开始,深“悟”人品的含义,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学院将独生子女的教育重点放在品德教育上,因为高尚的人品来自于崇高的修德。为此,学院借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思想教育学生,时刻勉励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不论办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先人后己,凡事把个人利益置于其外,想的是大家的利益,关心同学、关心集体,才能有应得的回报。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这种作法,就是教育学生必须树立先人后己的为公思想,朝着“毫不利己”、“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的最高思想境界前行。最终,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实践证明,他们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非常奏效,它不仅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了公与私的关系,还使学生成为了一名具有高尚品德素质的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就业。多年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就是这样以“甘为乐民之所乐,愿为家长解忧思”的责任感解决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走进学生中间,一批富有朝气的学子在这里抒写着人生的青春年华。今天他们在这里绽放阳光的笑脸,学习广博知识与技能,明天他们又将从这里满怀理想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都大讲特讲“国学”,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志存高远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种智慧与思想的碰撞,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道德教育结硕果,利而不害圣人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漫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目染这所学院开展的道德教育,与其他学校相比有独特之处,它是以《道德经》为基础,从细微之处入手,使学生变得知书达理、酷爱学习、尊师爱校、自立自强,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以此教育学生,尊道贵德、顺应规律,用道德感化去办事,用仁爱之心去办事,用利人之义去办事,用以礼待人去处事……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逐步升华,才能在“礼貌待人、利人之义、爱人之仁、律己之德、遵规律道”五位一体的准则指导下,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忠于人民、立志报国”的理想与志向。

    在如何学习方面,渤海大学培训学院运用荀子所讲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论述,教育学生终日所思不如认真学习,博学方能登高望远,博学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此外,学院还依据老子所讲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理论,教育学生鉴别真、善、美,假、恶、丑,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何谓圣人?其学问不一定渊博,但一定要有驾驭全局、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是无私忘我的服务天下之人,绝不为自己争夺任何利益。

    会计专业毕业生张娜,在离开母校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老师给了她如此难得的机会;感谢学院为她开启了人生最为光彩的时光。她现就职广州物流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是许多终生受益者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奉献着聪明才智。

    如果问渤海大学培训学院铺就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那就是:“把就业作为检验办学水准唯一标准”的育人新路。

    导航篇——学生都能就业是学院的最高追求

    长期以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什么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她又为什么植根于辽西走廊乃至于全国的学子心中?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名备受百姓信赖的好院长——王国生教授。

    在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学子的心中,与其说王国生是一位院长,倒不如说他是每一名学子的慈父更为恰当。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精通国学、擅长哲学;他既是教育家、又是一名具有深邃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的专家型院长。他先后荣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杰出校长、辽宁省教书育人标兵、锦州市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

    王院长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他始教小学、教过中学、执教大学。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深知为师之道:学习马列、运用马列、宣传马列,深信马列主义;作为学者专家他研读儒教、顿悟道教、再觉佛教,惊叹三教亘古五千华章。作为普通人他与共和国同龄,在红旗下长大,投身教育做园丁,悟到亦圣亦哲众妙之门。他追求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之忧乐为忧乐,教师为民倡导团结工作,为官谨记廉洁公道。数十年来,他就是以这样的执著追求与博大的育人情怀放飞出无数个希望与梦想,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学子遍九州。

    谈到学院的发展,王院长更是感悟颇深:“‘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族之魂为本’是我们学院不懈的追求,也是学院二十余年来取信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的法宝。因为,作为一所没有国家招生计划、面向社会招生的培训学院,如果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就谈不上学院的发展。所以,二十多年来,我们把道德、才能和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巧妙运用我国古代《道德经》、《易经》、《庄子》等三大玄书的精髓教书育人,在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他是第一人,他也是解读、倡导、运用国学原理引领学院发展的第一人。“修德始于孝父母,境界在于为人民”一直是他倡导教育学子成才的宗旨,该院就是在他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尊道德、重才能、不畏劳苦”是育人之基。多年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造就“尊道德、重才能、不畏劳苦”的时代新人,他们按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原理,教育学生不但要做到正确认识他人,还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位置,使自己更好地去做事,才能获得成功走向胜利。

    为使学子成才,学院开展了“四种”教育。即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教育;知荣知耻的荣辱观教育;利国利民的为公思想教育;孝字起航的传统道德教育。并把“重才能”概述为:一是知识、二是技术、三是素质。所谓的“不畏劳苦”就是:勤奋敬业、热爱劳动、肯于吃苦、不畏困难、锐意进取。做到这一点,就感悟到老子所讲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精髓,就会贯穿于学子前进的行动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低处起飞、高处着陆、成就梦想”是育人之本。多年的实践使学院领导班子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上述几点还不能够确保每一名学子都顺利就业,还要做到“低处起飞、高处着陆、成就梦想”。

    为使学子成就梦想,王院长又剖析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的论述,谈出其独到见解,告诫学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作为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的学子,要辩证地认识这个问题,只有将最光彩的青春年华投入到对无限的知识追求中,才能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在此基础上,王院长还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塔论原理”,指导学子成才。

    这个人才金字塔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金字塔,塔尖金碧辉煌的是研究型人才,社会需求量是有限的;塔身与塔基是应用型人才,也是社会需求量最多的。多年来,这所学院培养的学生恰恰正是这个层面所需的人才,所以,他们把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量大的实用型人才上,出现学生就业渠道通畅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没有过硬的才能难就业,没有过硬的人品难以长就业”是育人之途。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使学子都能就业,他们以“四爱”教育为前提,以“四宝”教育为依托,解决了“没有过硬的才能难就业,没有过硬的人品难以长就业”的问题。

    “四爱”是爱父母、爱师长、爱母校、爱祖国。“四宝”是勤、俭、恕、让。这一提法的根据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论语》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该校把这些国学论述概括起来,教育学生要做到具有勤、俭、恕、让的美德。他们这样做就把修德具体化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使培训学院科学发展。也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急百姓之所急,帮学生家长之所需,实现更多学生成功就业的目标,让学生满意、让家长高兴。

    在渤海大学培训学院,每逢学生奔赴工作岗位时,只要王院长在校,亲自送站是雷打不动的大事,有时还到机场为学生送行。临行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像亲人一样鼓励学生努力工作,告诉学生一旦因单位裁员而被辞退,千万不要麻烦家长,赶快回到学校,再次推荐就业。即便有的学生工作后发现知识不够用,或不能应对本职工作需要,学生可以回校再充电,然后再由学院安排就业。这种学校—社会—学校—社会的过程,就是这所学院创造发明的“走全程”的大循环教育。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学生家长的承诺,也是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更是对每个学子实现梦想的莫大支撑。

    探访中,王国生院长饱含深情地说:“我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没有更多的爱好,但我对事业有感情,学院的发展就是我真情的寄托,每天看到数千张学子的笑脸,他们就是我最可爱的人!”

    听了王院长的这番话,我们被这位教育专家的治学精神所折服,为他放飞的梦想而骄傲,更为他敢于为社会承担的那种神圣职责而震撼。在此,我们不禁想起了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王国生院长和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就是这样最受敬仰的人!

    成就篇——学生能长就业是学院的最终目标

    坚持“道德为灵魂、才能为根本、就业为保障”的办学特色,是渤海大学培训学院长期以来追求的办学目标。为了让学生都能走向就业岗位,学院提出“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的口号,引导学生全方位锻造自己的才能。

    怎样才能就业?这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学院明确了“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为了立足社会、为了服务社会”三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学历与能力统一、文凭与水平统一、就学与就业统一。为了实现这“四个统一”,学院又依据荀子所讲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思想,要求学生做事都要务实,不要因为道近而不行,不要因为事小而不为。人只要有了务实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空想空谈、学无所长,无所建树,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怎样才能就好业?多年来,学院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推进“双证制”举措,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嫁接,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练就一技之长;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走向市场具有多种技能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他们摒弃“有文凭无水平、有学历无能力、能就学不能就业”的育人模式,提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学历又有能力;既有文凭又有水平;既能就学又能就业。这就是为什么该院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怎样才能长就业?学院提出“品德”是关系一个人前途的重要因素,是如何实现学生长就业的关键。为此,他们又依据荀子“道也者何也?礼辞让忠信也”以及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和朱熹所说的“道者,人之所共有;德者,己之所独得”的思想,融会贯通,教育学生,以道德善恶为评价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今,当许多高校为大学生就业犯难时,渤海大学培训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却是个例外,毕业生依然抢手,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已经上岗。目前,渤海大学培训学院毕业生就业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的还走出国门,就职于新西兰、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他们这种做法,为学生实现长就业积累了成功经验。

    走进该院就业办公室,这些真实的事例足以说明这所学院为学子铺就的成功之路。金健伟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学生,他过去因为迷恋网络而荒废了学业。无奈之余,他的父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孩子送到了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经过几年的培养,金健伟焕然一新,学有所成,被推荐到北京工作。看到孩子的变化,金健伟的母亲来到学校,感谢培训学院对孩子的栽培,给予他的莫大关怀。贾宇是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因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父母再没有能力实现他的大学梦。于是,他向亲友借钱来到学院上学,毕业后经学院推荐如愿以偿进京工作,每月为父母寄三四千元,父母以此为荣。丛雅杰等十三名从农村来的学生,在该院学习后,也全部推荐到北京工作,成为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一位学生曾这样写道:我出生在朝阳一个偏远的农村,从小就梦想着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我步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使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母校抓住了道德、才能、就业三个重点,为我们构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搭建了通往就业的金桥……

    学校成批推荐学生就业,人们不会忘记就业办送80多名毕业生去订单单位就业的情景。当两辆大客车徐徐开动的一刹那,学生和老师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喜悦、成功、骄傲、祝福的泪水,更是一种殷切的期望!

    二十多年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经济法专业毕业生王宇考取了公务员并在解救人质的战斗中立三等功,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杰出青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周宏伟自主创业,成为辽宁天博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并被评为锦州市十大创业先锋;英语专业毕业生于本凤考研时成绩在本专业名列第一,现成为高校骨干教师。

    近年来,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做出新的贡献,他们又积极推进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取得可喜的成效。在辽宁省主办的2005年全省数控技能大赛中,该院组队参加大赛并获得好的成绩,吕洪力在高职学生组比赛中夺魁,并在全国数控大赛中闯入20强;2007年学院参加全省数控技能大赛脱颖而出,再次获得优异的成绩,学院教师组获第三名、学生组获第三名和第四名;2009年在辽宁省数控技能大赛中,培训学院师生又创佳绩,获教师组第一、学生组第二的好成绩……

    斐然的教育教学成就,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使学院闻名遐迩。连续三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办学集体,连续七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学校。自2004~2009年的六年间,被教育部、辽宁省授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示范助学组织、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辽宁省爱国拥军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结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的育人经验,所见所闻,感受颇深。如果将教育视为一项事业,那么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人所追求的这项事业的意义就在于放飞梦想;如果将教育视为一门科学,那么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人所崇尚的这门科学的价值就在于培育真人;如果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那么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人所创造的这种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百姓之心;如果将教育视为一份责任,那么渤海大学培训学院人所承载的这份责任的真谛就在于民族之魂。真可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这种育人的模式,这种育人的情怀,这种育人的成绩正是对“为德之本育魂魄,就业之道变通途”的最好诠释。

    (宏火 陈卫东 车敬义 海霞)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