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新时代的“铁人”——王启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2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据新华社哈尔滨11月22日电(记者范迎春 梁帅)他为石油而来,他为石油而痴。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相伴。

    他就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地质师王启民。

    1959年9月26日,诞生在祖国东北松辽平原上的大庆油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是王启民的22岁生日。1937年9月26日,王启民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

    1960年春,数万人马从全国各地挺进松辽草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王启民也在这支队伍中,他当时的身份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启民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了大庆油田安家落户。

    这一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离,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发扬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3年会战使大庆油田得到了成功开发。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这是王启民当年写下的一副对联,横批是“闯将在此”。

    上世纪60年代,“温和注水”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是大庆油田的“温和注水”方法遇到了麻烦。注水仅3年,采收率就下降到5%,油田被“水淹”了一半。

    王启民受命查找原因。那是1963年冬天,王启民把即将分娩的妻子陈宝玲送上回娘家的火车,自己一头扎到试验区。当列车行至锦州火车站时,陈宝玲生下了女儿。

    与女儿一同来到这世界的,是王启民脑子里一个大胆的构想,他提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匀,应当采取“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是对“温和注水”理论的颠覆。

    王启民在一口已经废弃的油井上开始一次次试验。终于,这口井日产量迅速回升。此后,应用“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使被判了“死刑”的一批油井转而成为百吨高产井。

    连续两年的高强度野外作业、冰雪严寒,让王启民这个生龙活虎的汉子、曾经的国家三级运动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完成任务回到家中,妻子几乎认不出他了。

    “路也走不动了,腿也迈不开了,坐那儿就起不来了。”王启民回忆说。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之后,王启民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脊背佝偻着,而且再也没有直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由王启民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整体提高了10%至15%。

    上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

    4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大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2009年9月26日这一天,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纪念日,也是王启民72岁的生日。古稀之年的王启民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

    “我虽然是‘70后’了,如果身体允许,我还要再干20年!”王启民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