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调查发现 84.9%的人使用过网络百科

75.9%的人表示:参与百科编写能够体会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快乐
本报记者 韩妹 黄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1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制图:杨大昕

    攀钢集团员工迟剑峰可称得上“最勤奋的‘维客’”了。从2008年底开始,他已在网上创建和编辑了7000多个词条。他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晚上出去散步,看到好玩的事,就编写一个词条。看到什么热门新闻,也写成一个词条。“我们每个人都有创作、交流的需要,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那就去试试啦。不一定为了什么,就是一种分享和交流。”

    如今,有一群和迟剑峰同样热心的人正活跃在各大百科网站上,不断创造新词条,修改旧词条,网络百科的知识库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而这样一群人,被称为“维客”。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90名公众的在线调查发现,45.2%的人参与过网络百科的写作或修改。84.9%的人使用过网络百科,其中47.9%的人表示,网络百科对自己帮助很大。

    “网络百科完全可能在将来取代传统百科全书”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刘国臣,刚参加了一个名为“励志成功”的“维客小组”。他发现,不仅学生需要这些励志信息,很多网友也需要。

    在互动百科网站的首页上,有这样一行字——“由全球1,908,946位网民共同编写而成。共计3,929,475词条,43.4亿文字”。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认为,网络百科完全可能在将来取代传统百科全书,“有了网络百科全书,我还要印刷版的干吗?网络版的内容无所不包,要是印刷出来,恐怕再大的屋子也放不下。”

    迟剑峰也认为,现在年轻人接触网络百科的机会比传统百科全书要多得多。很多家庭可能没有百科全书,但基本上都有电脑。另一方面,网络百科的时效性很强,它可以把大家知道的汇集到一起,随时更新。

    刚刚得知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将被拍卖,闫磊就创立了这个词条,并一直关注拍卖进展。拍卖结束不到一小时,玉玺的拍卖结果就被更新到了词条里。

    2008年底,闫磊正式成为一名“维客”,每天要花2~3个小时建词条、更新词条。他告诉记者,现在网络百科对热点信息的反应时间基本不超过一小时。每天打开网络百科的主页,90%的最新信息都会在上面,可谓包罗万象。

    公众如何评价网络百科呢?调查中,63.5%的人认为网络百科知识更新快,内容新鲜;51.8%的人认为它比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更全面。但也有40.0%的人担心其准确性差,容易误导大众。

    叶群峰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维客”了,连“维客”这个中文名也是他在2003年提出的。在他看来,传统上大家只能阅读和学习百科全书,但在“维客”模式中,大家还可以是创造者,还可以将知识分享给他人,网络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会给人一种平等的感觉。

    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杜骏飞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人问‘什么是红杉树?’可能会有人胡扯一通,说是红色的杉树。下面马上就会有人反驳他,说红杉树是北美的一个树种。第三个人又会有所纠正。所以,当它有了一定量的数据和多样化意见后,才能呈现出比较明晰的理性。”在他眼中,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有它的广度和便利度,但也牺牲了深度和权威度。

    62.0%的人认为网络百科给普通人提供了话语权

    闫磊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让人10分钟之内就能把这个事、这个人弄明白。”他平均每天会编辑3个以上词条。在他眼里,百科不是博客,更不是论坛,一定要客观陈述一件事情,让网友自己去理解、判断。

    最近,一篇“楼薄薄”的报道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11月13日,闫磊将“楼薄薄”创建成词条发在了百科上,但不同于论坛的激烈言论,整个词条只特别强调了数据,注明“截面厚度在8至11厘米间,均不合格。”为求准确,他还跟网站编辑、采访记者核实细节,细到人物的籍贯和出生地。

    作为一种网络群体书写方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浏览网络百科的页面,并在上面创建和更改内容。闫磊表示,网络百科的开放和协作方式,也是达到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词条经常会有七八个网友编辑版本,在网友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完善。

    网络百科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网友分享才智?调查显示,“体会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快乐”成为首要原因(75.9%)。66.6%的人表示是“享受参与创作的快乐”;47.7%的人表示“出于一种奉献精神”;49.7%的人是为了“获得认可”。只有27.3%的人是“为了获取积分奖励”。

    迟剑峰说,一个词条创建好后,他每天都看看有多少人点击、多少人修改,感觉蛮爽的。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维客’不挣钱,所以现在来参与的恰恰是相对素质比较高的人群。那些人图什么?就是有个做贡献的机会啊。”阚凯力表示。

    闫磊告诉记者,做“维客”的人各行各业都有——教师、IT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公务员、白领等等。这个圈子的规模正越来越大,每天都有新人加入。“他们中很多都是普通人,但在这里,大家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时不时迸出的思维火花让人惊叹。”

    调查中68.7%的人表示网络百科是民间经验、草根智慧的汇集。62.0%的人认为网络百科给普通人提供了话语权;63.7%的人表示是给普通人提供了创作平台。

    杜骏飞表示,分享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维客”正是互联网分享精神和交互服务的代表,体现了互联网精神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水到渠成的,而且必将继续发展下去。

    “网络百科是全体网友的共同智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那就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维客’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的缩影。”阚凯力这样认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