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体育

中俄民间贸易:说不尽的“灰色清关”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6月26日,在接受俄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高锡云表示,俄查封切尔基佐沃市场事件,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俄中经贸合作走向正规化是必然趋势。就在此前一天的25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宣布,俄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业已成立由俄所有执法部门代表组成的专门机构,努力尽快彻底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

    “一只蚂蚁”里的中国货是“走私品”吗

    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位于莫斯科市东北部,被在俄华人称为“一只蚂蚁”市场。凡是在莫斯科呆过一阵子的人都知道也都去过这个地方,比如理发、买中国人喜欢吃的青菜、豆腐等。这个叫“一只蚂蚁”的市场,其实与蚂蚁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个地方的俄语发音是“伊兹马伊洛沃”,中国人嫌俄语念起来绕口,就干脆把这个名称汉化了,直接叫成“一只蚂蚁”。这个市场是许多在俄华商的“淘金地”,也是在俄罗斯有名的中国商品集散地。

    2008年9月11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突然对该市场采取强制行动,共查封集装箱约6000个,重量约10万吨,货物总价值约20亿美元。这是近几年来在俄华商损失最大的一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中俄民间贸易走出“灰色清关”的紧迫性。

    据悉,俄方大规模查抄中国商人货物的理由是,这些货物“没有报关单和税单”,“货物来路不明”,因此认定这些货物是“走私商品”。但知情者指出,俄方指责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欠公允,被查封并拉走的许多货物都是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境内,由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负责办理入关手续的,这似乎不能完全与“走私品”相提并论。

    俄打击“灰色清关”时松时紧

    什么是“灰色清关”?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地市场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俄政府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商品。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这种方式对到俄罗斯做生意的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简便,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与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目前,俄罗斯在同土耳其、韩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贸易实践中,也都广泛使用“灰色清关”。

    多年来,俄主管部门对“灰色清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击也是时紧时松。“灰色清关”几乎一度成为俄罗斯进口的惟一路径,并被各国商人看成是抢占俄市场的无奈手段之一。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俄罗斯日用品价格上涨,进而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灰色清关”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他们要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近几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俄高层开始考虑对“灰色清关”说“不”。2000年,普京下令严查莫斯科最大的“大公”和“三条鲸鱼”两个家具城,查出大量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走私进口的欧洲家具,涉案金额高达2000万美元以上,牵扯人员分布在俄联邦调查局、内务部、总检察院、海关总局等各强力部门。2005年8月,俄警方在莫斯科舍列梅捷沃机场海关截获以网球和地漏盖名义报关的大批走私手机和电脑配件,货物总重量约300吨,可组装20多万部手机,总货值超过1000万美元。据悉,该走私网所供手机占俄整个手机市场的65%。但是,俄罗斯的每次“严查”,似乎都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这使得“灰色清关”现象屡禁不止。

    在俄华商:最容易“受伤”的商人

    今年6月1日,俄总理普京亲自主持政府主席团会议,讨论发展本国轻工业的具体计划。普京指出,为发展俄本国轻工业,俄政府要在两方面下工夫:加大对本国轻工业企业的投资;有效打击走私活动。普京举例说,在莫斯科一家市场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6天后,俄总检察长尤里·柴卡在电视节目中透露,普京所指的“20亿美元的货”就是切尔基佐沃市场没收的走私货。这似乎开启了俄政府打击“灰色清关”的新一轮风暴。

    据了解,轻纺商品属俄“灰色清关”的重灾区。近年来,俄本国产业在整个轻纺业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俄工商会轻纺企业委员会主席证实,目前在俄轻纺市场上,60%的商品为灰色进口产品。这使得轻纺商品最容易进入俄强力部门视野,在俄华商成了俄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2004年2月9日至12日,俄内务部警察接连拉走莫斯科“艾米拉”贸易市场内总价值3000多万美元的华商货物。2005年3月12日,俄税务警察将位于莫斯科南区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内的中国鞋强行拉走。这批鞋主要来自温州20家出口企业,达100多个集装箱,价值8000余万元人民币。尽管对中国货物的封库拉货事件屡屡发生,但因有高额利润吸引,加上侥幸心理的作用,部分在俄华商还是不愿下决心与“灰色清关”决裂。

    不能否认,“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俄国内的“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时,损失最大的就是华商。

    发生在2008年9月11日的俄最高检察院调查委员查封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华商货物事件,给在俄华商再次重重地敲响了警钟。这个市场的大老板是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生的犹太人伊兹马伊洛夫,据说他在俄高层人脉很广,与许多有权有势的人称兄道弟,所以这个“一只蚂蚁”市场似乎成了在俄华商的“避风港”。但如今,“避风港”已不再宁静,就连伊兹马伊洛夫本人现在也正忙着申请土耳其国籍了。

    华商该摒弃“灰色”渠道了

    “灰色清关”是中俄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为解决中俄民间贸易中“灰色清关”这个“瓶颈”,中俄两国政府在2004年就成立了“中俄政府规范贸易秩序工作分委会”,开展相关工作。胡锦涛主席今年6月17日访俄期间,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双方表示,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即将成立的海关合作分委会,对进一步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加强两国海关部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对中俄民间贸易告别“灰色清关”、实现双边贸易正规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常言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俄华商真的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只有正视现实,摒弃传统的灰色渠道,更多注重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品牌效应,开展正规清关,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个合法”,华商才能从“大市场”走向“大商场”,才能不再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俄方的执法行为,才能不成为俄国内各派势力争斗的牺牲品,才能摆脱那种总是“俄罗斯非法商人无忧无虑拿大头、华商辛辛苦苦拿小头”的怪圈,最终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并正常发展。

    本报莫斯科7月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